本报讯(记者杜弋鹏)元旦春节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派出7个慰问团,分别到12个盟市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据有关部门透露,内蒙古的“送温暖工程”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保温暖体系”在内蒙古已经初具规模。
从“送温暖”到“保温暖”,内蒙古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2年到1993年为初始阶段,活动主要表现在春节元旦期间重点帮助困难企业和职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994年到1995年为发展阶段,内蒙古总工会把对职工的扶贫解困、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开展互助互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元旦春节继续开展“送温暖”活动等,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使“送温暖工程”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社会化发展;1996年至今为提高阶段,内蒙古总工会把建立职工帮困机制,构建符合地区特点的职工补充保障体系等作为“送温暖工程”的目标:
———建立帮困体系。目前,内蒙古已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基层单位四级“送温暖工程”信息统计网络。各级工会能准确掌握本地区本系统困难企业和职工的动态,并及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反映,提出政策建议。各盟市、旗县普遍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已经有19974名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成对子,仅1997年就有3028户脱贫;有21个旗县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建立基金组织488个,基金总额6880万元,1997年运用基金扶持困难企业292个,帮助困难职工87263人。
———建立职工互助互济体系。目前,内蒙古各种形式的互助补充保险组织已有523个,参加职工32.5万人,保险金额3623万元,5.5万名职工享受了保险待遇;互助储金会组织8659个,参加职工624960人,储金会金额2454万元。截至1997年11月,建立职工消费合作社241个,入社会员43万人。
———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各级工会兴办职业培训机构108个,举办就业培训班616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2072人。各级职工技协组织培训职工59万人(次),建立扶困市场58个。